賞析曾伯祿之作品
林進忠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教授兼系主任
乘風樓主人 曾伯祿 先生致力書畫創作研究多年, 踐躬積學迭涉高境而卓有創獲,尤其於臺灣山川寫生造境頗多佳構。繪畫之意境是創作理念情性交融購成的理想,並藉由心手連結的筆墨形質所具體呈現的結果。寫生,一方面是對前人筆墨技法的印證,也是茁生自我技法表現的體悟,不同時空生活所見所思的不同景物內容,無形中使表現的筆墨形質得以自我成局,終能脫開前人的形式定則。
古人畫山水,以德山水性情為要,韻致丰采得自熟察諦視,以萬物為師,以生機為運,自然山水即我情故而落筆不俗。所謂與造化同根、陰陽同候,北宋˙郭熙、郭思《林泉高致‧山水訓》云:「蓋身即山川而取之,則山水之意度見矣。」、「境界已熟,心手已應,方使縱橫中度,左右逢源。」便能寫貌物情,擄發人思。可見,在情境蘊生的過程中,廣博見聞與寫生觀察是其基本要件,應目會心自然傳神,常其於造化真景中取會才能脫下俗套。
師造化,是對自然物象的自我觀察與檢省。伯祿兄素來抱持虛心參研以廣植根基的態度,不墨守古人既成表現技法,體貼造化以自然為師的長期寫生歷煉,實為其長期探研創新的重要環節,開展的是自我筆墨法度,意念情境實得自造化與我性的交會,忘形得意知者寡,傳其神韻則得其生。筆墨因事物而生,繪畫所重的是情思精神的內涵,事物不同自然筆墨形質有異,表現形式亦因時空思維而各具分生,但傳承內涵的情思精神仍是代代不同而中心貫穿的。 曾伯祿 先生秉持著傳神寫心的寫生精神,沈潛篤行勵志以恒,事故其能得山川性靈別開新境。
乘風樓主人 曾伯祿 先生致力書畫創作研究多年, 踐躬積學迭涉高境而卓有創獲,尤其於臺灣山川寫生造境頗多佳構。繪畫之意境是創作理念情性交融購成的理想,並藉由心手連結的筆墨形質所具體呈現的結果。寫生,一方面是對前人筆墨技法的印證,也是茁生自我技法表現的體悟,不同時空生活所見所思的不同景物內容,無形中使表現的筆墨形質得以自我成局,終能脫開前人的形式定則。
古人畫山水,以德山水性情為要,韻致丰采得自熟察諦視,以萬物為師,以生機為運,自然山水即我情故而落筆不俗。所謂與造化同根、陰陽同候,北宋˙郭熙、郭思《林泉高致‧山水訓》云:「蓋身即山川而取之,則山水之意度見矣。」、「境界已熟,心手已應,方使縱橫中度,左右逢源。」便能寫貌物情,擄發人思。可見,在情境蘊生的過程中,廣博見聞與寫生觀察是其基本要件,應目會心自然傳神,常其於造化真景中取會才能脫下俗套。
師造化,是對自然物象的自我觀察與檢省。伯祿兄素來抱持虛心參研以廣植根基的態度,不墨守古人既成表現技法,體貼造化以自然為師的長期寫生歷煉,實為其長期探研創新的重要環節,開展的是自我筆墨法度,意念情境實得自造化與我性的交會,忘形得意知者寡,傳其神韻則得其生。筆墨因事物而生,繪畫所重的是情思精神的內涵,事物不同自然筆墨形質有異,表現形式亦因時空思維而各具分生,但傳承內涵的情思精神仍是代代不同而中心貫穿的。 曾伯祿 先生秉持著傳神寫心的寫生精神,沈潛篤行勵志以恒,事故其能得山川性靈別開新境。